讲座纪要|陈宁: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编撰的几个关键节点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2022年6月24日下午14:30,在老品牌信誉平台排行榜研究生艺术实验大楼报告厅开展了天工论坛第八期讲座,由老品牌信誉平台排行榜艺术文博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陈宁博士主讲《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编撰的几个关键节点及其相关问题探讨》,讲座由我所李其江博士主持。
陈宁博士的讲座以陶瓷文献为主线,围绕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编撰的几个关键节点及其相关问题等进行探讨,整场讲座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的整体编撰情况如何,其分布状况又如何?中国古代第一篇陶瓷专论之作是哪篇,它的价值与影响如何?中国第一部陶瓷专著是哪部,它为何会出现,其价值与影响如何?中国古代陶瓷编纂出现过几次高峰,为何会出现这些高峰,其具体情况又分别如何?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的对外传播情况如何,其对外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的整体编撰情况如何,其分布状况又如何?
讲座伊始,陈宁博士首先介绍了“文献”一词的出处,并从“文献”含义的演变入手,讲述了我国关于“文献”含义的理解经历了“文献”合成化、“文献”偏义化、“文献”专指化三个阶段,进一步分析了陶瓷文献含义的双重性。其中,现代通用的文献定义,是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的描述,即“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该定义不仅应用度广,而且认可度高。而针对陶瓷文献的含义,除了具有文献的一般性含义外,还有特殊性含义。
陶瓷文献的一般性含义是指记录有陶瓷知识的一切载体,其特殊性含义是指有知识信息的陶瓷作品也属于陶瓷文献。目前来看,《诗经》《周礼》《尚书》等都是中国早期记载陶瓷资料的典籍。
关于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的整体编撰情况,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有段精辟描述:“从来纪陶无专书。其见于载籍者,或因一事而引及一器,或因一器而引及一事,或因吟赋而载一二名。惟蒋祈《陶略》及沈阳唐公《陶成记》《示谕稿》说景德镇陶事颇详。”从现有的陶瓷文献整理成果来看,这段文字基本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的史料分布状况。
中国古代第一篇陶瓷专论之作是哪篇,它的价值与影响如何?
据陈宁博士统计,目前中国整个古代陶瓷专论之作不过20余种,其他陶瓷史料则散见于各类文献之中,且多是一些只言片语,少则一两句,多则数十言,能成系统的陶瓷专论之文甚少。这与中国近万年的陶瓷制作史相比,很不相称,很不协调,但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
通过各类文献的对比,不难发现中国古代不仅仅是陶瓷文献,整个科技类、工艺类、器物类文献与经部、史部、集部等类文献相比,其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陈宁博士以宋元时期为例,将其陶瓷文献分成了十一类,即六经类、金石类、小学类、谱录类、历史类、杂家类、地理类、类书类、政书类、诗文集类以及目录类,并对这十一类文献中收录的陶瓷史料状况做了总结评析。
《陶记》是中国古代第一篇系统成文的陶瓷专论之作,全文虽只有1000字左右,目前尚未发现它有独立成书的单行本,只见载于清代康熙、乾隆、道光朝编纂的《浮梁县志》中,但其涉及面十分广泛,对作者生活时期景德镇瓷器的原料制备、装饰技法、烧造工艺等均有一定的描述。《陶记》在当时陶瓷史料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显得十分珍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研究宋元时期避之不开的一个重要资料。
中国第一部陶瓷专著是哪部,它为何会出现,其价值与影响如何?
中国第一本陶瓷专著和紫砂茶器专著是《阳羡名壶系》,尽管篇幅短小,全文仅有4000余字,但是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是古今紫砂茶器研究者的必备查考文献,在中国陶瓷文献编撰史和茶文化史上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明代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是该书产生的时代背景,也是该书产生的思想基础。明代后期,当时文人“平时袖手谈心性”的现象遭到了严厉批判。梁启超先生曾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道:“在这个时期有独到见解的文人,开始厌倦主观的理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这是一种风气的转变,后续它影响到了文风,从而形成了“精实自用,格物致志”的实学思潮,使当时研究的关注点由“形而上之道”转变为“形而下之器”,出现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著作,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之类,都是与当时农业、手工业等密切相关的一些著作。当然,《阳羡名壶系》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中国古代陶瓷编纂出现过几次高峰,为何会出现这些高峰,其具体情况又分别如何?
综观整个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编撰的发展演变,可谓经历了两次高峰:一次是在清代乾嘉时期,一次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其主要表现是:这两个时期不仅陶瓷史料众多,分布十分广泛,而且陶瓷专著较其他时期明显增多。清代乾嘉时期主要有《陶冶图说》《陶说》《景德镇陶录》《阳羡名陶录》等,清末民国时期主要有《匋雅》《饮流斋说瓷》《古月轩瓷考》《瓷器概论》等。陈宁博士还从当时的社会思潮影响、中国陶瓷技艺的不断成熟、西方陶瓷技术的持续引入、文人学者的大量介入等方面对这两次高峰的形成原因作了深度评析。
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的对外传播情况如何,其对外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关于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的对外传播及其影响情况,由于其内容涵盖面过大,陈宁博士在这次讲座中只是做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了中国陶瓷典籍对外传播的演变历程及其各个时期的总体特点,以及国外陶瓷典籍汉译的演变历程及其各个时期的总体特点,重点对第一部中国陶瓷典籍外译本,即法国汉学家儒莲翻译的《景德镇陶录》的译本价值及其成因做了系统讲述。
同时,陈宁博士还对近期老品牌信誉平台排行榜陆续翻译出版的几部国外陶瓷经典著作(如英国学者白兰士敦的《明初官窑考》,霍布森的《中国陶瓷艺术》《中国陶瓷史》等)作了简要评析。
讲座最后,主持人李其江博士首先感谢了陈宁博士的精彩分享,并对陈宁博士讲座中提出的诸多创新性认识作了总结评析。同时指出,该讲座中的研究态度正符合天工论坛的精神,与天工论坛建立学术交流平台的初衷十分契合。在提问和讨论环节,陈宁博士对相关问题一一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此次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