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上午9:30-11:00,应老品牌信誉平台排行榜古陶瓷研究所的邀请,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研究馆员雷勇博士做了报告题目为《色彩文物的科学分析与保护研究》的线上讲座。
此次讲座是我所天工论坛第六讲,讲座由老品牌信誉平台排行榜古陶瓷研究所李其江博士主持,在老品牌信誉平台排行榜古陶瓷研究所108会议室举行,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148人参与线上与线下听讲。
此次报告中,雷勇老师主要通过陶瓷和彩绘等古代艺术品研究案例,系统介绍了最早期的陶器、低温釉和高温釉以及材料的研究方法,与师生分享文物综合研究的一些经验与思考,本次讲座围绕以下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阐述了陶瓷器和青铜材料的发展及变化。
首先,介绍了陶瓷器的发展问题。陶瓷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人造材料,从陶瓷的制作原理来看,有了黏土、水和火,探讨陶瓷的存在与出现似乎并不困难。但在实际过程中,陶瓷的烧制并不那么简单,在中国的陶瓷研究的分类有器皿与雕塑,两者的制作工艺存在差别,一般来说,制作器皿的工具主要有快轮、慢轮、拉坯等工具;而雕塑采用的是另外一套制作工具,如陶范等。在陶器成型过程当中,水发挥了重要作用,不管是器皿的塑形、还是雕塑形状的保持都需要水的参与。中国作为最早的陶瓷发源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时间积累效应和地域优势来看,如果中国的制陶工艺的发展不中断,所获得的经验与技术将一直领先全球。
其次,介绍了青铜材料与彩陶文明的交融。从二里头的青铜容器选择来看,以兵器的形式进入中国的青铜材料与彩陶文明相结合后,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青铜器形制,该选择与欧亚草原地区使用青铜制造饰品和兵器的做法截然不同。其青铜的形制选择为蒸煮容器,这与中国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饮食在礼制中的核心地位密不可分,而这种选择习惯延续至今、影响深远。从彩陶文明对于青铜文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可以看出,外来材料进入到中国后,在浓厚的陶瓷文化作用下,出现了外来文明的单向影响作用逐渐转变为相互交流的文化现象。
第二部分
从高温钙釉和低温铅釉发展演变的角度,介绍了其研究成果:
低温铅釉中的唐三彩在是在中国汉时期突然出现的,经研究发现该材料很可能是通过国外输入,并在中国形成另一个发展的脉络,从而成为中国独立发展的陶瓷材料类型,通过与近东地区陶器釉面的对比分析,进一步系统的介绍了灰釉、石灰釉陶瓷材料类型、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此外,古人对瓷器色彩的追求也会催生新的陶瓷类型的出现,其中对陶瓷白度要求的提高,对制瓷原料的铝含量的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
第三部分
从材料研究方法的角度,围绕“高温红铜瓷的红色来自铜单质还是氧化亚铜?”、“为什么洪武釉里红瓷器的红色发黑?是色彩追求还是工艺问题?”、以及“为何明代中后期铜红釉烧制技术迅速衰落?”等问题,展开讲述关于中国色彩瓷的研究,并提出颜料与陶瓷的着色剂即有区别,也有相似与关联。
这一现象从材料学的角度,探讨其复杂的变化机理,可以帮助我们一窥古人对不同色彩的追求,以及在古代材料合成领域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传统材料中,特别是古陶瓷高温、高钙、高铝的材料体系研究十分有前景,是突破古陶瓷研究现有迷局的重要途径;而纳米尺度的精细表征是古陶瓷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增长点,铁、铜着色的中国高温釉彩体系的研究已经或者即将成为未来古陶瓷研究的热点。
讲座最后,主持人李其江首先感谢了雷勇老师的精彩分享,并对雷老师讲座中提出的诸多创新性的认识作出了总结。在提问和讨论环节中,雷勇老师与线上线下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热烈交流。